拼音:zhuàng zú
网络解释一
分布于广西、云南、广东、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。约1555
网络解释二
词语 | 壮族 |
拼音 | zhuàng zú |
解释 | 分布于广西、云南、广东、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。约15556万人(1990年)。曾称“僮族”,1965年改现名。用壮语。原有方块壮字,现推行拼音壮文。信仰多神,流传道教。铸造和使用铜鼓的历史悠久,擅长壮锦刺绣。陶瓷工艺和“干栏”建筑颇为著名。盛行歌圩。传统节日有牛王节、三月三。主要从事农业。 |
网络解释三
词语:壮族
拼音:zhuànɡ zú
注音:ㄓㄨㄤˋ ㄗㄨˊ
简拼:ZZ
繁体:壯族
词性:名词
基本解释
分布于广西、云南、广东、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。约15556万人(1990年)。曾称“僮族”,1965年改现名。用壮语。原有方块壮字,现推行拼音壮文。信仰多神,流传道教。铸造和使用铜鼓的历史悠久,擅长壮锦刺绣。陶瓷工艺和“干栏”建筑颇为著名。盛行歌圩。传统节日有牛王节、三月三。主要从事农业。
详细解释
我国少数民族之一。古称“西瓯”、“骆越”、“乌浒”、“俚”、“僚”,宋·始称“撞”。解放后称为“僮族”,1956年改“僮”为“壮”。主要分布在 广西 ,少数居住在 云南 、 广东 。人口近一千四百万。